2017-11-08 14:58:30
604
內容來源:清涼山居微信公眾號
“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談談風。”這是晏殊筆下的院子,有著生活的從容淡定。
自古至今庭院承載了無數文人雅士的精神原鄉。歲月流轉,近現代很多文人巨匠們,居于院子而心觀天下,記錄歲月、感悟時光,寫下許多傳世佳作,茅盾先生也正是其一。
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位于東城區后圓恩寺,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小院。
溫潤如玉 時光雋永
在這座小院門口,有兩棵挺拔的白楊樹,像衛士一樣,守護著這座小院。先生常于清幽的庭院里靜思感悟,院子常給先生帶來無限思緒,先生也曾表示正是這閑適的院落滋養了自己的寫作靈感。
春天來了,院里的葡萄架上的葡萄綻出新綠,從容蜿蜒地攀爬在小院中間的木架子上。門口的白楊樹也隨著氣溫轉暖,回黃轉綠,趁人不注意時,立刻又遮陽蔽日,遮擋著13號門牌的紅漆大門。
先生在這里度過了六年的晚年生活,也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——回憶錄《我走過的道路》。先生與兒子、兒媳、孫子和孫女一同住在小院里,先生常說“家里有小院子可以種一些花草,平常、接地氣”。所以,院內樹木郁郁蔥蔥,午后疏影斑駁。葡萄藤架下的木制小秋千,先生時常在這里陪著小孫女玩耍。
云卷云舒、花開花落,是院子的日常
無論是文儒還是百姓,中國人的故事里永遠缺不了院子。清涼山居,基于國人的院子情懷,從東方文化中汲取精髓,將泰式園林融入生活,打造出既包含東方韻味又不失異域風情的新亞洲墅境院落。
正因中國人的故事永遠都缺不了院子,“院和寧,家和興”已經深刻到骨子里的情結。清涼山居,喚醒當代人內心深處的院子夢,于庭院之中嬉戲,享受天倫之樂,齊家和樂融融,在繁忙的生活里,有一片獨屬家庭生活的棲心空間。
讓中國人的院落情結回歸,這是清涼山居一直在做得事情。208—267㎡新亞洲風別墅,靜待君藏。生得志意滿時,擇一方庭院,親天近地,云卷云舒、花開花落,是院子的日常,走過很多路,看過許多風景,卻更貪戀院子里的從容、本真。